四大天王銅像
發布時間:2019-10-28點擊量:37
對于80后與90后來說,四大天王可是一代人的美好記憶,他們的歌曲有很高的傳唱度。在佛教中也有“四大天王”,那我們供奉在天王殿兩側的四大天王銅像,都有什么樣的職能呢?
根據佛教經典,須彌山腹有一山,名犍陀羅山,山有四個山頭,各住一山各護一天下(四大部洲,即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故又稱護世四天王 ,是六欲天之第一。他們的神像通常分列在凈土宗禪宗佛寺的第一重殿兩側,因此又稱天王殿。
佛寺可視為佛國,其第一進殿堂為天王殿有點“門衛”的作用,表示不讓妖魔鬼怪進入佛國凈土。除此以外,每位天王的職責和所持法器,還具有更深的修行寓意。
■ 東方持國天王
持國”意為慈悲為懷,保護眾生,護持國土,故名持國天王。住須彌山黃金埵,身為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 ,是主樂神,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他負責守護東勝神州。
■ 南方增長天王
“增長”意為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故名增長天王。住須彌山琉璃埵,身為青色,穿甲胄,手握寶劍。為的是保護佛法不受侵犯,他負責守護南瞻部洲。
■ 西方廣目天王
廣目”意為能以凈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古名廣目天王。住須彌山白銀埵,身為紅色,穿甲胄,為群龍領袖 ,故手纏一赤龍(或作赤索),看到有人敵對佛教,即用繩索捉來,使其皈依佛教。
■ 北方多聞天王
又名毗沙門,“多聞”意為頗精通佛法,以福、德聞于四方。住須彌山水晶埵,身為綠色,穿甲胄,右持寶傘(或作寶幡)。用以制服魔眾,護持人民財富。又名施財天,是古印度的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