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街上的吹糖人銅雕塑
發布時間:2021-01-08點擊量:70
近幾日在步行街上一組吹糖人銅雕塑深受人們的喜愛,據了解,“吹糖人”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特殊的民間技藝,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吹糖人以動物造型居多,體態豐滿,常見的是以十二生肖為內容。吹出的糖人質地很薄,易碎。北京人稱為“糖人兒"。
在過去,這門手藝多是藝人打著銅鑼沿街叫賣,有的還帶著一個畫著花鳥獸蟲的圓盤,交過錢后可以轉動盤上指針,指在哪兒就做什么,以此來吸引孩子。過去糖人很便宜,在不富裕的時候是兒童很喜愛的玩物。在80年代初,幾分錢或幾個牙膏皮就可換一個糖人。如今糖人不再是單純哄孩子的東西了,已經被作為一項民間藝術。
據說吹糖人技藝始于明末清初,制作時把糖稀熬好,用一根麥秸桿挑上一點糖稀,在對這麥秸桿吹氣,糖稀隨即像氣球一樣鼓起,在通過捏、轉等手法配合吹起塑成各種造型。最后用竹簽挑下,冷卻后成型。
吹糖人看著簡單,可需要手、眼、嘴協調配合。嘴上吹得太快,糖胚會被吹破;手上拉得太慢,糖會變硬;手指捏的太重,糖胚容易被捏壞。要的就是這一氣呵成,形隨意走的高難度功夫。用張老師自己的話來說,叫“氣到力到,氣力相隨”,只有每個環節都拿捏到了極致,才能成事。
此外,糖人可以分為吹糖人、畫糖人、塑糖人。以糖為材料來進行造型,用小湯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畫出造型,畫糖人師傅的手上功夫是造型的關鍵。因為在澆鑄時,糖料是經過火加溫后溶開的,一旦冷卻后糖即凝固了,所以,要求師傅要眼明手快、眼到手亦到地進行造型,以求一氣呵成。當造型完成后,隨即用小鏟刀將糖畫鏟起,粘上竹簽,凝結后便可以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