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佛像的歷史變革
自從佛教傳入我國以來,在融合了我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已經深深融入中國人的思想意識、宗教信仰、生活習慣、日常言語之中,我國銅佛像歷史悠久,不同時期特點也是不同的。
佛教剛開始傳入我國是在漢朝時期,最早的一些東漢時期石刻和陶塑佛像,或混雜于道教的畫像之中,或塑刻在原來佛像的位置上。直到桓帝篤信浮圖,延熹八年,在宮中鑄造老子像和佛像,建設華蓋之座,奏郊天之樂,親祀于灌龍官,可以算是中國佛像的開始,中國式的佛像自五胡16國起已不再是依附于其它物體上的浮雕或淺刻形象,而是人體結構完整、圓雕式的佛像。此時的中國佛教造像還處于依仿摩擬階段,佛像頭作高肉鬢,眉間有白毫像,臉龐稍長,頰部頗豐腴,雙目下視,大耳小嘴,有八字胡,整個形象宛如中亞人。
南北朝時期是銅佛像重要的發展時期,早期的佛像雕塑粗壯結實,身上緊裹著有褶的服裝。后來佛像變得苗條些,而頭及頸部卻幾乎是圓柱形的。眉毛彎彎,與鼻梁相接。前額寬而平,在太陽穴處突然后折。眼是細長縫,薄唇,永遠微笑,下巴尖尖的。
北齊佛像在形式上還有一個最大特色,就是注重大背光的裝飾之美,但這絕非“喧賓奪主”,而是“喧賓托主”。制作者刻意表現的異常熱烈的背光圖案,正是對佛主莊嚴靜謐的烘托。其前端立的佛主,雖然形體較小,刀法洗練概括,但整個人像氣度雍容,表情慈祥,表現了明澈、智慧的神態。這一切,都是在繁麗背光的襯托下,才顯得更加完美,更加弓人注目。
隋唐是銅佛像的成熟期,隋代雕刻大體都甚嚴正平板,對于自然感仍少了一些味道。但對比元魏,隋對于人體部分的塑造卻是有進步的。其造像特點的體現:隋代立像的腹部獨特地挺出,頭占全身的比例變小, 鼻子和下顎較以前豐滿,眼睛仍細。但上眼皮凸出一些,顯出其下的眼珠。這微微凸出的眼皮與眉毛下面的弧形平面相交形成柔和的凹溝口這交線像一張弓,重復了眉和眼睛的韻律。
由于唐朝的自由開放政策,使得人獲得一定的自由地位。這時佛像的造型儼然是人的形象了,具體生動,拉近了與人的距離,不再追求前期那些神圣而虛的東西,轉而開始肯定現實,創造出反映現實真善美的形,特點就是:雄渾、豐滿、溫和,多以現實中高僧,唐代的佛像雕刻在衣著外型上的一種表現形式,就是所謂“薄衣貼體”,即佛衣被刻劃得輕薄能顯出肉體感,猶如濕水貼體一般,后是對佛像形式的一種專稱。唐代佛像在人體造型上的又一大特色就是以胖為美,一種通俗的稱法。其實這“胖”,就是豐滿,唐代陶俑是如此,人物畫也是如此,佛的形象也是如此,神性漸行漸遠,人性越來越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