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雕塑--校園雕塑
在學校不僅只有一棟棟教學樓,還有好多校園雕塑制作,有的學校有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還有名人魯迅,或者其他的一些景觀雕塑。在校園擺放人物雕塑首先是一種文化共識,希望因此能夠超越時間或者歷史傳承下去。
領袖雕塑的寓意,與其說是“激起學子們對民族精英的敬仰,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不如說是政治掛帥,學術讓步,是對“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大學傳統理念的徹底否定。用當年的話說,就是“毛主席揮手我前進”。這種傷害至今沒有能夠治愈,這也是高校管理中廣受詬病的行政化、官僚化的根源。
具體的人物塑像是以具體的人物為主題,一般是遴選與該校有密切關系的知名人士。例如在學校的創立和建設過程中做出過重要貢獻的校長或領導人員(如中山大學的孫中山塑像),在學校的教學、科研工作中,乃至國家的教育事業或學校建設上做出過突出貢獻的人士(如北京大學的蔡元培先生塑像),為國家的革命事業或社會進步做出過杰出貢獻的學校教師或學生(如南開大學的周恩來塑像)等。抽象的人物塑像并不涉及哪位具體人物,而是以概念化的人物為主題。例如,在校園塑像中以教師、學生為主題或表現老教師指導青年學生,或青年學生默默讀書等等用以營造學校里的學習氛圍:以某個體育項目運動員的動作形態鼓勵學生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等。
校園雕塑通過實體材料所構成的有感染力的造型以漸進、反復滲透的審美方式,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地傳播著文化信息對學生發揮著獨特的美育功能。學生進入以雕塑為主體的環境空間后從對雕塑的外在形式和整體環境氣氛的第一印象開始繼而沿著由雕塑家通過作品和環境所暗示的導引方向,不斷領略作品的內容和所展示的外形美。學生根據各種印象會對作品作出綜合性的審美評價。特別是當他們的視線與雕塑所展示的最佳角度契合時.往往會在剎那間引起他們深刻的心靈感應從而進入一種雕塑審美的佳境,并由此觸發一系列審美的心理活動。這便是雕塑審美功能的信息傳遞方式。校園是教書育人的地方好的雕塑作品、好的環境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更好的關于人生和審美的教育,這也是教育之本、教學之本。
校園雕塑是學校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裝飾、豐富和美化學校環境空間,豐富師生的精神生活,校園雕塑為學校增添光彩,同時校園雕塑也是一個時代文化狀態的集中體現。